男女主角分别是李如意李健安的其他类型小说《农门小娘子:我家夫君超旺家李如意李健安无删减+无广告》,由网络作家“冷香忆”所著,讲述一系列精彩纷呈的故事,本站纯净无弹窗,精彩内容欢迎阅读!小说详情介绍:李健安并不正面解释天气炎热肉食容易腐坏,笑道:“大婶,今个我们家卖白面葱花饼。”胖妇人嘀咕道:“饼有什么好吃的。我自己就会做。”李健安见胖妇人转身走了,急道:“我家的饼很好吃,不信,你可以尝一块。”说着就把早就准备好的一碗切成小块的葱花饼端了出来,“大婶,尝一块不要银钱,你尝尝吧。”胖妇人心想既然不要银钱,那我尝一块吧。转身回来拿了一块葱花饼放进嘴里,这一吃就觉得比自己烙的饼好吃多了,这家主妇的厨艺可真是棒。她家里的丈夫孩子还等着吃炒肥肠呢,既然没有,买葱花饼回去给他们吃吧,“我买四张。”二百张饼一下子就卖出了四张,买卖开门红。李健安满脸笑容收了银钱,“大婶,吃好再来。”李英华在一旁看着李健安做成了一笔买卖,心里有些佩服,觉得自己很...
《农门小娘子:我家夫君超旺家李如意李健安无删减+无广告》精彩片段
李健安并不正面解释天气炎热肉食容易腐坏,笑道:“大婶,今个我们家卖白面葱花饼。”
胖妇人嘀咕道:“饼有什么好吃的。我自己就会做。”
李健安见胖妇人转身走了,急道:“我家的饼很好吃,不信,你可以尝一块。”说着就把早就准备好的一碗切成小块的葱花饼端了出来,“大婶,尝一块不要银钱,你尝尝吧。”
胖妇人心想既然不要银钱,那我尝一块吧。转身回来拿了一块葱花饼放进嘴里,这一吃就觉得比自己烙的饼好吃多了,这家主妇的厨艺可真是棒。
她家里的丈夫孩子还等着吃炒肥肠呢,既然没有,买葱花饼回去给他们吃吧,“我买四张。”
二百张饼一下子就卖出了四张,买卖开门红。
李健安满脸笑容收了银钱,“大婶,吃好再来。”
李英华在一旁看着李健安做成了一笔买卖,心里有些佩服,觉得自己很没用,憋了一会儿,鼓起勇气吆喝起来。
胖妇人往前走,买了一斤鸡蛋,又转了转,仍是回来了,像发现新大陆一样,指着李英华朝李健安问道:“这也是你兄弟?”
李健安笑答:“对。他是我三弟。”
胖女人有些好奇的问道:“你家几兄弟?”
李健安直言道:“四个兄弟还有一个妹妹。我娘还怀着娃,我们家很快又要添人口了。”
“你娘生了你们几个好儿子真有福气。你娘厨艺好。”胖妇人笑眯眯的走了。这次不再回来,而是直接回县城家里了。
李健安、李英华望着胖妇人宽厚的背影,很想追上去跟她解释,炒肥肠、葱花饼都是我妹做的,我妹的厨艺好。我娘有一个好女儿。
一个头发灰白戴着闪亮银耳环的老妇人走至,瞧了瞧大竹篮里面的饼,指着靠近县城城门的方向,“那边有人卖饼,也是一个铜钱一张,可比你家的大。呶,就是穿灰衣的男的。”
两个少年顺着老妇人手指的方向望去,十丈外有个穿着灰衣黑裤的中年男子在卖饼。
昨天李健安卖炒肥肠来去匆忙没注意。现在他有些懊恼昨天没发现这里已经有卖饼的,没有向李如意建议把饼烙得大一些。
李英华把碗端起来,恳求道:“老奶奶,你尝一块我家的饼就知道有多好吃了。”
老妇人也是知道尝一块不要银钱,就拿了一块饼吃了,吃完之后,恍然大悟般道:“你家的饼里放了葱花还有盐,又是用菜籽油烙的,他家的饼什么都没放,还是干烙的,难怪你家的饼比他家的饼要小一点。”话毕,就掏出六个铜钱买了六张葱花饼。
两个少年大喜,连忙给老妇人拿饼。
人们买东西都是跟风,胖妇人、老妇人买过饼之后,县民陆续过来买葱花饼。
有人买了当场就吃一张,旁人就问味道如何,那人就说从未吃过这么好吃的葱花饼,干脆又买了八张,加上吃的一张就是九张,得到免费送的一张。
这人喜滋滋道:“买九张送一张。我用九个铜钱就买了十张葱花饼。”
有认识这人的就笑道:“你家一共三口人,买这么多饼吃的完吗?”
“吃不完的饼我不会放到明早吃啊?”
“放到明早不会坏?”
这人一脸自信,“这又不是肉食,这是用油烙过的饼,放到后天都不会坏。”
这下子大家都来疯抢,就跟昨个卖炒肥肠一样,买卖十分的红火。
李健安与李英华不是孪生子,不如昨个李健安与李福康配合的好,不过,李英华的性子不急,不会像李福康易忙中出错。
兄弟俩把二百张葱花饼都卖完了,怀揣一大堆的铜钱,满脸笑容,见那个灰衣中年男子还没有卖完,心里均是自豪。
今个李健安比昨晚早半个时辰回到礼村。
除了里正兼王族族长王海的家还点着灯,其余的人家都是黑呼呼。
从村口走到李家这一路又是引来几声狗吠。
有人没有上床睡觉,也是闲着无事,特意飞快的跑出去打开大门瞧看,就看到两个人的背影,不知是哪家人,真是好奇这么晚了出门不怕看不见路摔着碰着?
李福康站在土路上借着月光眺望,看到两个熟悉的身影,很是激动又有些担忧的问道:“大哥、三弟,咱们家的饼都卖完了吗?”
“回家说。”李健安听到身后刘家的大门砰的开了,真的很想跑过去把李福康的嘴巴捂住。不知道财不能外露吗。
刘宝的媳妇张氏挺着肚子站在大门口,高声问道:“我就说谁这么晚才回来,原来是李健安兄弟从县城卖饼回来了。走的这么快,肯定赚了很多的银钱。”
李英华没好气道:“张婶,快别提了,县城已经有卖饼的,饼的个头比我们家的大。我们的饼卖不出去,到了最后集市都快散了,我们不得已贱卖了。”
张氏有些得意的道:“算你们机灵都贱卖了,不然这么热的天拿回来吃不完得馊掉。”心里暗笑,买卖哪有那么好做的。要是这么容易赚到银钱,村里的家家户户都去卖饼。
李福康这会子知道刚才不该喊了,一脸愧疚跟在板着脸的李健安身后。
李英华听到刘家大门砰的一声关上了,这才俯在满脸担忧的李敏寒的耳边用极低的声音道:“我刚才是骗张婶的,咱们家的饼都卖光了。”
李敏寒激动的一蹦三尺,李英华连忙用力的把他的嘴巴紧紧的捂住,一个劲的给他使眼色。
李健安冷哼一声,看来得给三个弟弟好好说道说道财不外露的道理。
一家人关好了堂屋大门,开始算账。
李健安把所有的铜钱拿出来,一枚枚数给家人看,一共是二百九十七枚,特意解释道:“有三个主顾一次性买了九张饼,送一张饼。”
赵氏盯着铜钱,震惊的半晌说不出话来。她的丈夫、小叔子在燕城卖苦力修建城墙,一天合起来四十个铜钱。今个家里的五个儿女卖出三百张饼,除去本钱,纯利润高达二百多个铜钱。
李福康激动的都要哭了,“我们家今个卖出三百张饼,得了二百九十七个铜钱,这是快三分银子了。”
李如意微笑道:“我的好二哥,你别忘记咱们还有本钱、人工。”
有个正在吃素馄饨的胖胖的老主顾笑道:“大爷,李家的鸡蛋灌饼独一无二,卖这个价不贵。”
黑痣老头再一次心里抱怨道:老天怎么就没让我做出独一无二的吃食。
另一个身材干瘦的老主顾打趣道:“你这素馄饨里面连鸡蛋都没有,还卖三个铜钱呢。”
黑痣老头连忙辩解道:“我煮馄饨用柴还有水了。”
胖胖的老主顾道:“柴山里有,水到处都有。人家鸡蛋灌饼里面除了鸡蛋还有好多的菜籽油,菜籽油可贵着呢。”
黑痣老头不吭声了,低头捞馄饨。他在家里试着做鸡蛋灌饼,费油费鸡蛋,怕跟葱花饼一样做出来没有人买亏本,就打消竞争的念头。
“那不是驿站的刘大人吗,怎么走路急匆匆?”胖胖的老主顾目光望向镇街,一个穿着绿色官服的中年男子带着两个穿着黑衣的青年汉子神色匆匆走过来。
干瘦的老主顾好奇的高声问道:“刘大人,大早晨的你带着人去哪里?”
刘大人身材高胖,穿着绿官服,就像一个绿皮球,说话时眉毛一动一动,看着很有喜感,挥挥手道:“别提了,驿站来了贵客,嫌弃老崔做的早饭不好吃,在那里发脾气,郝大人派我出来买饼。你们有没有瞧见卖饼的两小子?”
金鸡镇是个重镇,来往贵人多,驿站建的比一般的县里的驿站都要大。
驿站的主官郝大人的官职都是正八品上,再往上升一级就是从七品下,可以胜任小县城的县令了。
副官刘大人的官职是正八品下,这个级别可以到县城给县令当县丞。
干瘦的老主顾忙道:“瞧见了。他们来了一会儿。你赶紧去,去晚了他们的饼就卖完了。”
黑痣老头忍不住问道:“刘大人,小的这里有早上刚烙的玉米面饼,你要不要买些?”
刘大人着急买饼,头也不回的道:“贵人要吃的是新鲜吃食。你这个玉米面饼人人都会做。”
两个黑衣青年朝一脸失望的黑痣老头摊开双手。
“还有多少张鸡蛋什么饼?”刘大人盯着李家的大竹篮。
李英华、李敏寒还是头一回看到穿官服的人来买饼,心里有些发怵。
李英华清了清嗓子,小声道:“大人,我们有十二张鸡蛋灌饼。”
刘大人板着脸道:“才十二张,这可不够。”
李敏寒鼓起勇气道:“我们还有八张葱花饼。”
“贵人要吃的是新鲜吃食。葱花饼人人都会做。”刘大人把刚才说给黑痣老头的话又说给李家兄弟。
两个黑衣青年看模样是随从,先后开口道:“大人,李家的葱花饼做的好吃。”
“属下吃过的葱花饼当中就数李家做的最好吃。郝大人就曾让属下给他买过葱花饼。”
“那就都买了,连竹篮子也买了。”刘大人火急火燎的从钱袋里掏出一粒碎银塞在李英华的手里,吩咐随从提着竹篮就回驿站。
李英华一看是碎银,不知道是多少,不过能肯定的是比饼钱多,连忙追上去,“大人,你给的银钱多了……”
“赏你。”刘大人带着两个随从一阵风似的跑了,把卖馄饨黑痣老头看的一愣一愣的,心道:我怎么没碰到这好事?
李英华兄弟得了银子不敢逗留,赶紧回家,到了家里就喜气洋洋的把碎银拿出来让赵氏瞧看,“娘,你快看看,这是多少银钱?”
赵氏喜道:“三分银子。你们今个卖饼得了这么多银子?”
李健安惊喜问道:“王伯同意了?”
李英华挑眉道:“当然得同意,不然我们家不教他们核心技术。”核心技术四个字是李如意嘴里说出来的。
李健安看着李英华得意的样子,有些后悔今个同意让他跟王海谈。这么重要的事情,应由长子出面才显得李家重视。算了,结果很好,就不要多想。
李敏寒特意补充道:“明个王伯亲自过来砌火炕,他还说不算工钱,也不用管他的饭。”
李健安笑道:“王伯还是不相信不放心。”
李福康大大咧咧的道:“我就对妹妹弄出来的这个火炕很相信很放心。”
转眼便至第二天,王海一早就跟着众人来到了李家。
李如意一个小女孩不方便与一群大男人说话,半个时辰前已将砌火炕的关键告诉了李健安、李福康。
众人被李健安、李福康带着去瞧看后院的红土。
“想要砌好火炕,得用专用土,就是这种黏性好传热快的红土。红土在我们村的山里就有。这些土是我们兄弟从山里挖的挑回家里。”
“有了红土还不行,还得配上草灰、泥沙。”
“大家跟我来。”
“火炕传热的地方是烟道。烟道是砌火炕的关键。”
李健安声音清亮,开始还有些拘谨,后面就越说越放松。
众人听李健安说的头头是道,隐约觉得火炕砌好了效果会好。
李健安讲完之后,王海表情凝重,环视众人问道:“你们以前可曾听说过火炕?”
众人均答道:“不曾。”
王海正容道:“今个李家给你说了火炕,还教你们砌火炕,这是在传你们独门手艺。”
众人望向李健安、李福康的目光立刻多了几分尊敬与感激。
王海缓缓道:“独门手艺是传给儿子、徒弟的。你们不是李家的人,也未给李家行拜师礼。”
众人均是面带愧疚,不知如何应答。
“李家人仁义厚道,你们不能一毛不拔白白学了砌火炕的独门手艺。”王海说这番话是经过深思熟虑的。
“那是。”
“天下可没有白得的东西。”
“大伯,你说我们怎么做才好?”
众人面面相觑,又都望向王海,请他拿个主意。
王海高声道:“火炕砌好后,到了冬天你们要是去外面砌火炕,所挣到的银钱都得给李家一成。”
这个时代的人都非常朴实纯厚。王族的人从李家学会了砌火炕,去外面揽活,挣银钱自己拿了,没有李家什么事,这要是传出去,整个家族的名声可就毁掉,许多年都被人瞧不起。
众人敬重王海,也觉得他说的很有道理,纷纷点点头道:“行。”
“我们听大伯的。”
王海望着族人憨厚的面孔,心里欣慰,接着道:“李家是外来的,我们家族不能仗着人多就白占李家的便宜。这传出去全族上下都没脸。”
“大伯,多谢你提醒我们。”
“大伯,我们听你的肯定没错。”
众人纷纷感激王海。
王海大声道:“人穷志不短。我们家族祖祖辈辈在长平县,没有坏名声,只有好名声。到了我们这里,也不能有坏名声。”
“那是。外头的人说起咱们家族都是好话。”
“我们可不能毁掉家族的名声,成了家族的罪人。”
李如意在厨房里坐着听完王海与族人的对话,心里再次认为跟王海、王族人合作是对的。
王海、李健安、李福康全程跟着一起干活,众人只用一日就把李家的火炕都砌好了。
李健安传述李如意的话,“三日后,火炕干了,就可以试烧,到时就知道热不热了。”
李如意扬了扬手里的藤帽,微笑道:“二叔,这是在工地上面做活用的安全帽,戴上它能护住脑袋。你与我爹修建城墙一定要戴着它。”
安全帽用的材料是老藤,形状类似头盔,不求美观,只求结实,起到保护脑袋的作用。
“原来是个帽子。”李石大喜,迫不及待的把藤帽戴在了脑袋上,还特意跑到李山跟前,摇头晃脑的笑道:“哥,如意送给我的帽子。”
李山目光宠溺的望了宝贝女儿一眼。
李如意嘱咐道:“二叔,到了燕城修建城墙,你一定要督促我爹戴上安全帽。”
李山端详造型古怪的安全帽,想着老藤十分坚韧,宝贝女儿竟是想办法把它做成帽子,肯定下了不少功夫,冲着这份心意也得听宝贝女儿的话。
李石像得了宝贝似的,把藤帽的绳子系好,就这样戴着藤帽,背起装着被褥衣服的大包袱跟在李山身后出了门。
他向来是村里人取笑打趣的对象,今个戴着藤帽,更是被村人像看怪物一样盯着。
“石头,你脑袋上戴着啥?”
“安全帽!如意送我的。”
“我刚才远看以为你顶着一口锅,原来是几根破藤做的帽子。这藤帽没有帽沿,不能遮阳,又这么丑,有什么可戴的!”
“你有吗你就笑话我?哼,我有!”李石白了那人一眼。
李如意把李石拉到一边,让他弯腰,俯在他耳边低声道:“二叔,我告诉你一个秘密。”
李石立刻紧张兮兮的环视四周,“什么秘密啊?”
“包裹里面有我给你和爹备的药,等找到燕城的城门,你再告诉我爹。”
“哦。”李石自是一口答应,还偷瞄李山一眼。
李家五兄妹送至村口,直到看不到李山兄弟的身影才回家。
这不是李山兄弟第一次出远门打工,往年到了这个时候,麦子一收他们就会离家打工。
李如意打听过了,这次李山兄弟要去的燕城修城墙是朝廷贴的告示招工,一天二十个铜钱,管两顿饭及住宿,五天一结账。
一两银子能兑换一千个铜钱。
一个铜钱能买到两个巴掌大的玉米面饼或是一斤青菜。
一斤猪肉十二个铜钱。一斤鸡蛋五个铜钱。一斤上等的白面三个铜钱。
这里的物价低,人工也低。在长平县打小工修建房子,一天给八个铜钱,还不包食宿。
燕城修建城墙是非常辛苦的活,二十个铜钱还包食宿,工钱待遇很公道。
方圆几十里只要是符合条件的村民在麦收之后都去修建城墙。
李如意的四个哥哥要不是年龄不到十八岁,也跟着去了。
在村人的眼里修建城墙是赚钱的好活,哪怕是三个月前的李如意眼里也认为是。
现在的李如意灵魂是来自另一个空间的军队女军医,认为在大周国非常低下的生产力,修建城墙是比较危险且很毁身体的活。
如果家里有足够的银钱,李山兄弟这次就不用去。
李如意下定决心趁当家作主性格倔强无法说服的李山不在家的这几个月,想法子给非常贫穷的家里挣到银钱。
赵氏生着一张圆脸,柳眉杏眼,眼角有几道浅浅的鱼尾纹,容貌清秀,梳着简单的圆髻,不戴任何首饰,气质温婉,身材高挑,体型偏瘦,穿着洗的看不出颜色打满补丁的衣裤,抚着肚子站在前院篱笆门边眺望。
肚子里的胎儿快六个月,白天安静的很,一到夜里就闹腾,很用力的踢她的肚皮,把她踢的前半夜没有睡着,后半夜也踢,她实在是困得不成了这才睡着。
醒来一看枕边空荡荡,天已大亮,喊了一嗓子,家里没有人答应。起床出屋四处瞧瞧,人都没了。
以前李山每次出远门去打工,她都会早早的起来做早饭给他吃,还要把他送到村口。
今个起晚了,没能送成。心里有些愧疚。
这些年李山对她的好,几天几夜也说不完,完全让她忽略李山是个大老粗兼穷人的缺点。
李家的老二李福康是个急性子,隔着几丈远就朝赵氏招手高声道:“娘,我爹、二叔都走了。”
赵氏与李山共生了五个儿女。
大儿子李健安、二儿子李福康是孪生子。
十一岁的三儿子李英华、四儿子李敏寒是孪生子。
前面四个都是儿子,第五个是女儿,两口子觉得有儿有女凑成一个好字,就给女儿起名李如意。
李英华走至见赵氏面带愧色,方道:“娘,我爹怕吵醒你,特意不让我们叫你起床。”
李健安微笑道:“娘,爹不在家,您放心我们兄妹都会听您的话。”
“娘,我爹给你留了一张我妹妹烙的葱花饼。”李敏寒丢下这句话,快步走向厨房。
李如意纳闷道:“四哥,我不是把饼都给爹装进包袱了吗?”
李敏寒扭头嘻嘻笑道:“爹趁着你去拿什么帽的时候,偷偷把葱花饼交给我,让我藏起来了。”
赵氏端坐在板凳上,吃着宝贝女儿做的香喷喷的葱花饼,心里很是欣慰,又想到丈夫的体贴,心里有些甜蜜。
李如意凑了过来,下巴轻放在赵氏的肩膀上,问道:“娘,这饼好吃吗?”
赵氏直接撕了一块饼塞进了李如意的嘴里,笑道:“刚才你哥哥说了,你亲手做的饼一块都没吃,你以前那么馋,这回竟是忍住了。”
李如意不是来撒娇要好吃的,是来说正事的,嘴里被堵了饼不说,还被娘说成是馋嘴,心里有些小小的郁闷。
馋丫头,懒小子。原主就是个馋丫头。
赵氏又撕了一块饼往身后的宝贝女儿嘴里塞,被后者躲开了,“怎么还不好意思了,你小时候,我在炸猪油,你敢趁着我不注意,站在板凳上伸手从油锅捞油渣吃。”
李如意听到堂屋外面扫前院的李福康哈哈大笑,忙道:“我的娘啊,您刚才都说了,我那是小时候,我现在可长大了。不馋了。”
赵氏皮肤本来就比村里的妇人都白净,又不怎么晒太阳,细腻光滑,杏眼微眯,问道:“不馋你能自个琢磨出这么好吃的饼?”
“我是梦里梦到的。”李如意眼珠子一转,“娘,您也觉得这饼好吃,您说我们家要是做出一百张这样的饼拿到县城里卖,有没有人买着吃?”
“你说不服你爹,就来说服我了?”赵氏把饼子吃完,手里有油,去厨房洗手,边走边缓缓道:“家里的白面就留了十斤,那是回头摆满月宴用来做馒头招待客人还有过年包饺子吃的。今个你做葱花饼就用了一斤的面,只剩下九斤了。”
这几天,众人领工钱时,王海的大儿媳曲红都趴在墙边听着王海家院子的动静,今个可算听出事来了,噗嗤笑出声,扭着肥屁股进堂屋,跟一个人喝闷酒的王立冬哈哈笑道:“李家盖房子盖的没银钱了,卧房里不摆木床竟是摆个土床!”
李家修建房子一天九个铜钱,王海叫了王族族人却没叫长子王立冬、二子王春分。
王立冬天天被曲红笑话,这会子听曲红不笑他了,开始取笑李家,没好气问道:“什么土床?”
“土做的床!”曲红满脸的讥讽,三角眼射放着妒忌目光,诅咒道:“只有死人才睡在土里,李家做土床离死不远了。”
王立冬低声吼道:“李家攀上镇里的刘大人,如今风光的很。蠢货,你他娘的声音小点。”
曲红才不怕王立冬,朝地上啐了一口,“我说你爹是不是脑袋被驴踢了,李家要做土床也不拦着?”
“你爹的脑袋才被驴踢了!”王立冬自己可以背地里骂王海,但不允许曲红骂。
“王八蛋,灌几口猫尿,都不知道东南西北。老娘不侍候你了。”曲红骂王立冬几句,扭着肥屁股去了住在后面一墙之隔的王春分家。
王春分的媳妇曲花与曲红是堂姐妹。两个妇人都是王海已逝原配曲氏的堂侄女。
曲花的性子比较懦弱,又比王春分大三岁,以前在家里经常被王春分打,后来她连续生了四个儿子。
王春分一打曲花,四个儿子就一窝蜂似的冲上去,抱胳膊的抱胳膊,抱大腿的抱大腿,把王春分按住,让他打不了曲花。
“瞧你这蠢样,做的饭菜难吃的要死,喂猪猪都不吃!”王春分狠狠的把木碗摔在地上,发出砰的声响。
这才分家几天,他家的碗都摔碎了,全部换成了经摔的木碗。
曲花今年三十五岁,眼角一堆的皱纹,头发白了一半,看上去比同龄的继婆婆丰氏都老十几岁。
她受气包似的缩着脖子,去把木碗从地上捡了起来,弱声道:“今个我有些迷糊,火大了把面糊煮糊了。孩子他爹,你别生气,凑合吃一口。”
“吃个屁!”王春分啪的一声用力拍了一下桌子,瞪着一双牛眼朝曲花叫道:“你生的四个兔崽子个个比猪能吃,早就把锅里的面糊吃完了,哪还有老子的份!”
以前没分家吃的是大家庭的饭,王春分夫妻叫四个儿子往死里吃。
把四个儿子弄得个个是大胃,就连最小的年仅四岁的王四虎饭量都比一个成年女子吃的多。
现在一分家吃小家庭的饭。王春分夫妻才知道家里的四个儿子到底有多么能吃。
厨房里面一大锅的黑面糊糊,还是放了南瓜块的,一会儿的功夫,四个儿子就全吃光了。
王春分生气摔碗的原因,曲花太能生、四个儿子太能吃,家庭负担太重压力太大,更生气的是他要是早知如此,就不该分家。
曲红进来时,正好听到王春分在骂曲花母子,抬起尖下巴,双手叉着腰讥讽道:“我说二弟,你嫌儿子多,那就给我与你大哥过继一个呗!”
曲红正好与曲花相反,嫁到王家连续生了四个女儿。
曲红这辈子最大的遗憾的就是没能生出儿子。
按照燕城民俗及王族的族规,夫妻没有儿子就没有人给送终,去世之后财产归族里。
最新评论